当停更一段时间之后,发文是需要一些勇气的。
看向日历时,我再次被时间流逝的速度震惊到。感觉新的一年才刚刚开始,却已经快过去了二分之一。如果你也和我一样陷入重复的日常中想要改变却找不到什么想要深入地话题,可以看看没有发文期间我的零星想法,说不定可以启发到你。
运动,去跑、去跳、去回到动物的本能。
在这段时间中,我最大的时间花费就是运动,尽管没有明显的体重变化,但是能感受到身体的运动能力和形体都发生了一些小改变,当收获到了运动带来的积极的变化,也会重拾生活的信心。运动带来的另外一个好处就是对待饮食,你会更加慎重考虑。
让人又爱又怕的集体归属感。
这是我们播客计划中的新一季主题,讨论工作、生活中各式各样的圈子。举个例子:常去超级猩猩运动的人,他们会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的运动圈子;同样爱看音乐节演出的人会形成一个讨论演出的圈子;常常跳广场舞的阿姨有她们舞蹈圈;从事插画的插画师们也会有一个“艺术家”的圈子。这些小众圈子往往有隐形的门槛,而对外行人来说,这些摸不着头脑的小群体天然就具有排他性,对于圈子里面的人来说,这些社会关系是通过时间、技能,长期形成的有条件的关系。
我们好奇的是除了身边最好的家人与朋友,这些忽远忽近的圈是如何承担大家社交需要的。
创作不需要最完美的条件。
前段时间我把newsletter的网页版和小红书板式都做好了,这个内容终于有短期内比较完美的呈现形式了,但却没想到会迎来最长时间的停更。仔细想了一下,过往经验中创作往往都会终结在最好的条件时刻,比如买了市面最好的绘画板之后就没画过几次了、买了冲浪板就只下海过一次、当上完了播客剪辑的课程就没有私下再录制过节目、漫画的板式更新后提不起动力再画……
好的条件和充分的准备是创作的必须吗?大多数情况不是,有时候可能过于完美的条件反而会阻碍优质内容的产生,因为拥有的资源越多,你越会对结果有所期待,这个“压力”让你迟迟难以落笔,这可能就是创作的松弛感吧。
在记录这件事上:本子>电脑>手机>人脑。
当我离开本子的这段时间,我会觉得我的创造力下降了很多。计划重新用记事本记录偶尔冒出来的想法。用本子书写的段落,会更接近于思维流动的过程,文本常常没有强烈的上下逻辑,而内容有可能不限制于文本,还有图像。用电脑记录往往会有明确的主题,如同开车,而用本子记录,更像是漫步。
倦怠是生活的常态,这段时间我常常感到自己行驶在一片无际的大海上,但四季的变化提醒着我生活看似静止其实也在悄悄变化,我们就这样走走停停地路过。
发表回复